终于,黎曼兄弟没能挺住,从每股80美元的顶峰跌到今天完全破产!
不少有识之士早在去年就提醒大家:“更糟的还在路上!”从贝尔斯登开始,金融业虽然不时地在政府救市的期望中反弹一把,但每一次蠢蠢欲动的结果都是更深的深渊。
人们都喜欢问为什么,金融家们总是用一些让常人不大能理解的辞藻来迷惑常人,这一次被迷惑的是他们自己了。
如果要您来回答在原材料、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和服务业的子集金融业之中哪个行业利润率最高,您应该不假思索地回答“金融业”。因为金融业掌握着经济活动的两头:资本投入是生产的开始,价值实现又都汇拢到资本市场里。两头都获利,这是金融业高利润的原因。
在资本的游戏中有一个铁的法则,高利润总是和高风险如影随形。其实,这一点金融业也不能例外。只是这个铁律在美国似乎已经失效了很久,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业“创新”地把资产和债务通过分级市场打包销售,从而把风险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当全世界购买美元资产的同时,大家也在为美国的金融风险埋单。
但是,正如我们知道的,钞票可以开足马力印刷,但支持钞票购买力的实际生产力必须能平衡纸币的面值,否则钞票就会贬值,甚至一文不值。美国的问题就出在它自己的实物商品生产力正在持续下降中。资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嗜血”本能,它总是向能够使自己增值最快的地方涌流!当投资美国制造业因为劳工工资成本高涨而利润率下降的时候,资本就会涌向中国、印度、甚至非洲;而美国自身制造业的萎缩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在金字塔的顶端,美国一方面承受着天文数字般的财政赤字,把自己的资产贩售给世界;另一方面,再用全世界的钱去购买实物商品大肆挥霍。只要世界对美国经济仍然有“信心”,这种类似于寄生虫的生存状况就可以持续下去。
问题又回到了资本的嗜血本能,它会就此而罢手么?尽管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早就意识到了资本的这个致命弱点,并且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来抑制它的发作,但资本追逐利润增值的原始本能总能在制度中找到漏洞。分级市场一方面分散了风险,同时也给以小搏大提供了温床。层层分级打包出售的风险,似乎并没有因为风险本身不断提高而让嗜血的资本提高警觉。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泡沫被吹起来再破掉。只要这些泡泡不触及美国社会经济的根本,每一个泡泡不过是资本重新洗牌的一次经历。直到“创新”的金融家们发现了最后一座金矿——“房屋贷款”,并且蜂拥而至。
黎曼兄弟可能并不是最后一个。预言和反思都不及经历来的鲜活,黎曼兄弟的股东们应该最有切肤之痛。只是希望迷信制度和创新的人们睁开眼睛,不要总期望自己可以踩着他人的尸体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八问潘自强院士:内陆核电站真的安全吗?
10 年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