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2

文明之争的意义

冷战结束,苏联分崩离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自由世界’大获全胜。在很多人看来,意识形态之争孰优孰劣已经再明显不过,中国的共产党政权当然在行将就暮之列。于是,曹长青有一篇文章,质问‘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对西方文明没有信心’,换言之,共产党为什么还在螳臂挡车?

第二次海湾战争结束,伊拉克撒达姆政权战败垮台。可是让美国人和很多美国的拥趸不明白的是:我们给你们自由,帮你们重建,为什么你们还要抵抗?还要拒绝先进的文明?

文明果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别么?答案似乎是显然的。那么是否落后的文明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理应顺应潮流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呢?在有些人看来,答案也同样是显然的。有些人甚至露骨地表示,因为美国的自由民主是现代文明的最高峰,所以宁可作美国的走卒,也不愿在中共野蛮统制下苟且。虽然这些人在‘落后文明’面前的不妥协性和在‘先进文明’面前所表现出的奴性的反差有些滑稽,但是他们可以声称:我们是在为理想而战的斗士。

我同意文明有高下之分,也同意落后的文明必然被先进文明所取代。但是我认为处于弱势的文明同所谓先进文明的抗争是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的。就象当今的计算机市场,微软的视窗占据超过90%的市场,它的竞争对手是否就毫无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呢?是否都应该顺应市场的潮流,急流勇退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竞争对手的存在,减低了微软因为独大而可能牟取更大暴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产品,市场中的弱者完全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不利地位,LINUX在未来成为市场的主宰或者至少是主要玩家并非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任务。
文明之争也有同样的意义,如果美国人强大,大家都俯首称臣,那么美国人就可以在国际关系中上更加独断专行,奉行单极主义,并且轻而易举地获得非法的利益。相反,如果弱势者不停止抗争,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强者的行为就会受到约束,国际秩序就会离公正更接近。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伊拉克人不停的抵抗,把美国人拉回了联合国的会议桌前。

中国人传统上是同情弱者的,这在丛林法则流行的时代似乎是愚蠢的。但是,从更高的境界上说,同情和帮助弱者,以及弱者本身自强不息的奋斗是这个世界得以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所在。

2007/01/08

中产阶级宣言(6)

四、中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中产阶级在政治上还十分幼稚。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主张的化,那就是要渐进地变革,不要激进的革命。中产阶级当中有很多来自中下层的社会阶层,他们体会过中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他们富有同情心,但是他们很难认同无产者用暴力变更财产所有权的合理性。中产阶级通常接受过比较严格的教育,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相当注重道德品质和为人举止的训练的。因此,耳濡目染,中产阶级通常对于道德和信誉是相当重视的,他们不能同意威胁破坏这些秩序的言行举止大行其道。

那么,在一个财产私有的制度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手中的资本,无偿地剥削和占有他人的劳动所得,这当中难道没有道德批判的必要么?你也许会说,这不是无偿的占有,因为雇佣关系是以支付工资为契约,而资本本身就是生产的要素,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那么,你又如何解释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呢?你也许会说,是资本的存在才使生产得以开始、资本的增值成为可能。可是,如果没有雇佣工人的劳动,资本的增值有可能么?你也许会进一步辩解,这里面有分工问题,高收入的人所从事的风险性高的复杂劳动,而从事简单的风险性低的工作当然就收入要低一些。这个解释可以说是全部支持私有制度的人最理直气壮的回答。无条件的平均主义是鼓励懒惰的温床,是造成经济缓慢发展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所有为不平等分配的合理性的辩解都在强调个人发展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包括了才能上的、机会上的、信息占有量和访问权上的、甚至包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判断力上的差异。而这个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是这些辩解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全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是在接受个人发展的不同质、不平衡这个客观事实的同时,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逐步缩小个人的价值差异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以人文的价值置换动物性的、物质价值的过程。

在原始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生产以种植业和狩猎为主,体力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男人逐步成为了社会的主宰,女性甚至丧失了社会劳动的机会,成为男人的附属物。人群中强有力的个体成为领袖,自然而然地享受超过普通族人的特殊待遇,并且最终通过把战争中的俘虏变为属于个人的财产而建立起奴隶制度。这种完全剥夺奴隶一切作为人的权利的制度虽然可以建造起恢宏的金字塔,却无法避免奴隶拼死的反抗。而给予劳动者一定程度人身自由的农奴制度却因为缓和了阶级矛盾而促进了农业文明的繁荣。在封建制度下,人的出生和血统却几乎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农奴出身的孩子是如此的渺茫,以致于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也就同样的微乎其微。当商业和科学日益兴起,人群中的这种牢不可破的等级制度就成为一种巨大的障碍,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抛出了自由、平等、人权的口号,为原本是社会下层的自己争取自由追求幸福、改变个人命运的空间。当机器大工业以无可抗拒的力量把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边缘化之后,自由的市场就把财产推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地位上,人不再因为血统而可以自动奴役别人,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对资本的所有权来做到这一点。随着大工业的兴起,科学、技术、管理成为新生产力的主要生长点,对于智力的要求开始逐步超越体力。而在这一点上,妇女的劣势逐渐减小,我们因此看到她们重新走出家庭的阴影直接参与社会劳动,甚至管理社会。

从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个体作为的价值正在逐步提升,他的自由正在成为普遍的而不是个别人特有的价值观,而外界强加于个人身上的锁链正在被逐步打破。那么下一步将会是什么呢?下一步将是人的才能而不是他的资本拥有状况决定他的生存状况。这一点,其实正在世界各地悄悄地成为现实,中产阶级的逐步兴起就是这个大趋势的最好注解,只不过资本仍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些风险投资,仍然是一个商业模式能否孵化的决定性因素。而一旦一个商业模式成功盈利,风险投资家们往往甚至要比创造这一模式的脑力劳动者们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我们在这里并不要排斥所谓风险投资的积极意义,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它使得真正有价值的创意得以商业化,得以实现价值,从而也引发了中产阶级作为一个阶层的整体兴起。我们也不准备否认资本运作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所要指出的是,拥有资本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决定很多人命运的特权。而这种特权,又往往是建立在财产的继承之上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机会通过财产的继承而直接获得另外一些人通过终身奋斗也难以积累起来的财富,并且进一步利用这个有利的地位来获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决定他人的命运。

中产阶级之所以得以成长起来,是由于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是因为全球化的大生产和科技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技能和创造性。而与此相平行的所谓资本运行,究竟是在为此推波助澜还是正在慢慢地成为一种束缚?中产阶级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从这个允许占有他人劳动的社会制度中分得一杯羹;中产阶级更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自己安逸的生活而把自己的社会道义责任抛在一边;中产阶级即便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也应该看到:资本既可以是推动社会生产的动力,也有成为其阻力的趋势。人要真正解放自己也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最终把社会生产中这个非人的异化物清除出去。这个过程将会是漫长的,反复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它却是无可避免的大趋势。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共产党人的诉求吧: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按照总的计划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

10.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当马克思充满激情地描绘这幅图画的时候,他忽略了两条:第一,国家是一个集合,最终运行和管理国家国家的仍然是具体的人,当资本以国家的名义被聚拢在一起之后,如何平等而有效地把它运用起来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管理者个人,而只要这个资本的数量仍然是有限的,那么,管理者即便是毫无私心杂念也难以找到最优的分配方式。更何况,私心难净,而财源又有限。这就是为什么大大小小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都陷入了当权者同普通人的对立的原因。第二,如何有效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失去了积累个人财富的美丽憧憬,人还能积极工作追求上进么?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人的私心并不是改一个社会制度就可以轻易改变的,人的惰性也不是靠宣传和口号就能铲除的。

但是,马克思所确立的原则却并没有因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而退色: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当中,不仅指财产拥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还包含发达国家通过自身的资本、技术甚至暴力工具的优势对落后国家的掠夺。这种剥夺的自由在有些人看来是如此的自然、理所应当,以致于他们甚至没有丝毫的良心上的歉疚,甚至还把自己当成制造就业机会的救世主。

在人与人的素质差异,国与国的实力差异非常悬殊的时候,这种剥夺被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但是当教育充分普及,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逐步提升之后,即便是从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出发,这种剥夺也已经逐步丧失了合理性!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生活所迫而出卖劳动力的现象将会得到抑制,而在基本生活条件有充份保障的情况下,人的公益心和利他行为就有了自然流露的可能。今天我们或许会因为看到一个并不富有的人捐助社会而由衷赞美人性的美丽,但是,要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尚未安定的时候奉献爱心却是天方夜谭。反过来,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贪得无厌的占有欲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当一个社会各阶层的组成逐步演变为一个洋葱,而这个洋葱的腰围又越来越大的时候,顶层和底层的绝对数量和相对差距终归有一天要停止扩大,并且逐步减小。他们将最终融解在一起,他们的差异将终止于中产阶级。而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就是中产阶级的政治理想。中产阶级并不认为暴力变更产权和政权是达成这个理想的有效途径,但是中产阶级也并不准备听天由命地等待这个联合体的诞生。中产阶级要做的是

1.普及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的力量。因为教育不仅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平等的使者。

2.逐步减小和消除各行业、城乡、个地区国家之间的不平衡,限制贫困的产生。

3.限制继承权,让前人创造的财富得以贡献整个社会,孩子可以继承有限的金钱用以保障他成人前的生活。

4.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加工生产,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因为人类的生存条件极大地依赖于全球的环境质量,保护我们的家园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的生存质量。

5.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生活必须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住宅、交通工具、饮用水、能源、通讯服务等等。

6.要让创造性的思维主动地驾驭资本而不是成为资本的奴隶,最终把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同他所拥有的财产区分开,让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个人贡献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其他关于家庭、民族、国家、宗教、法律以及一切上层建筑形态演变的探讨,并不是这篇宣言的目的,也不是有限的篇幅可以完全涵盖的。对此,中产阶级的基本态度是,借鉴和吸收历史上全部人类文明中优秀的因素,为最终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解放全人类奠定物质的、精神的基础。在这个缓慢而艰巨的变化过程中,中产阶级失去的只是自己作为一个阶级的属性,只是金钱资本对人性和人类创造力的束缚,他们赢得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全世界中产阶级,联合起来!

中产阶级宣言(5)

三、中产阶级

而在世界的另一面,原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似乎找到了第二春,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包括工人在内的全体公民所受到的教育程度逐步提高,社会财富尽管仍然继续了不平衡的分配,劳动者的普遍生活状况却在稳步提高。劳动者的反抗仍然在继续,工会的势力在成长,但是斗争的形式却以合法的和平方式为主。资本主义民主也不再仅仅是大资本家的游戏,一人一票的选举和言论自由尽管有虚伪的一面,但是公众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却因此而变得决非无足轻重了,金钱虽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的走向和很多政客的政治生命,但是金钱无所不能却早已不再是事实。由于世界市场和商品流通的日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确出现了类似于欧盟形式的融合趋势,但是国家利益的特殊性却仍然非常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资本主义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一旦出现商业危机经常过度反应,因而造成社会动荡,市场本身也难以应付诸如垄断和贸易壁垒和倾销这类地头蛇或者无赖式的欺行霸市行为。于是,国家储备银行制度建立起来,并且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发行量来抑制或刺激投资,控制通货膨胀或者萎缩。反垄断得以立法,市场壁垒也可以通过多变贸易组织得到协调仲裁。这虽然不是马克思所预见的计划经济模式,但确是在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干预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和社会财富的所有制形式也在暗地里发生着变化。马克思观察到的日益明显的两极分化已经不再以工人赤贫化为前提。相反,劳动者本身可能通过奋斗积累起巨大的财富,这种对财富的追逐已经不再仅仅是资本家的专利,而成为全民的运动。原先巨大的属于个人和家族的工商贸易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把产权分散到全体股民的名下,企业的员工可能不仅是受雇佣者,也是这个企业的大小股东,而这个企业的经营生存状况则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财产身价。科学的进步和机器的采用虽然仍然在排挤着体力劳动者的位置,但是却创造出更多的需要特殊才能的脑力劳动才能完成的工作职位。劳动者所受的教育和训练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劳动者的分工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细密,而个人所拥有的智慧和才能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财富。经济师、律师、医生、药剂师、会计师、精算师、工程师、设计师这些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才能,甚至体育艺术的特殊天赋都成为了财富的源泉。资本主义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鼓励人们创业,鼓励风险投资,鼓励知识向商品和服务的转化,并且通过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来保障投资人、创造者的直接利益。各种各样的创意和发明不断地涌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的加工和生产技术、私人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互联网、无线通讯、生化制药、以及各式各样新奇的服务,与此同时也把这些商品和服务背后的始作俑者甚至在一夜之间变成巨大财富的拥有者。

在这样一个社会条件下,有才能、肯吃苦的劳动者获得了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发财致富的合理机遇。当受教育的权力向全民充分普及,而且所需的费用不再是普通公民无法承受的水平,就会有很多人通过教育获得各种高收入职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体现在社会结构上,不是整个社会日益分化成暴富和赤贫的两大对立阶级,而是社会的中间阶层在迅速膨胀,使整个社会的组成形态象一只大肚子洋葱。这个日益成熟的中间阶层,就是我们所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既是劳动者,又拥有相当数量的个人财产,他们可能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股票持有人,也可能拥有自己的小型企业,雇佣少数的工人,还可能是体育娱乐业的明星,或者就是高收入行业中的普通从业者,比如律师、医生、金融分析师。注意,我们这里的定义的确是宽泛的,因为很多所谓的小资产阶级也在其中了。

一个社会,一旦中产阶级庞大,就会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因为中产阶级通常受过比较好的教育,拥有稳定的收入和安逸的生活,他们大多不愿接受社会形态迅速演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对于社会的动荡有着天然的抵制情绪。从很大程度上讲,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避免马克思所预言的危机,正是因为中产阶级的兴起。在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之后,资产阶级从工人的的抗争中看到了阶级激烈对抗的破坏性,从而修正了社会的分配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大量简单的体力劳动被复杂的脑力劳动所替代,资产阶级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从而大规模地普及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另外,在对落后国家和民族的掠夺盘剥这一点上,工人和资本家也轻易地达成了利益上的妥协。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中产阶级崛起的契机。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很多著作中都曾经谈到过这个中间阶层的可能性,谈到脑力劳动或者说复杂劳动与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区别,甚至谈到过投资获利的特殊劳动价值。但是,他们因为过于相信自己抽象出来的社会发展理论而失去了抓住这个问题的机会,从而错误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终结资本主义的时机和方式。用马后炮的方式来探讨前人的错误是有一点不公平的,但是总结经验却是后来人无可推卸的责任。

马克思历史发展理论最致命的硬伤在于过分简单,过于依赖于基本原则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具体的细节,这是同当时在科学界、哲学界盛行的理性主义分不开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源于最为简洁的公理,然后是无泄可击的严密推理,最后就是信心满满的预测和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的确,人类社会离开了物质生产注定要消亡;的确,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中最活越最革命的因素,一切试图阻碍生产力进步的反动最终都要被推翻。如果说这就是生产力对于社会制度的最终决定作用,那么我们离开界定具体的生产方式与某种生产关系到底是否相适应还只是刚刚迈出了最为粗浅的一步。一个特定的制度之下所能容纳的生产方式通常是很宽泛的,经济危机并不足以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仅仅是站在道义的角度上去诅咒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邪恶,并且因此就硬是让现实来适应理论的前提,让经济危机来扮演放大了的矛盾,那么建立在这种人为判断之上的预言自然也就难免是一厢情愿的。

社会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的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特定制度本身的包容性以及制度中的人的特性也是不能忽略的。而所谓上策建筑不仅有硬性的法律规章制度,更涵盖了软性非结构性的道德、民族性和风俗习惯。由于我们所探讨的对象是人的历史,所以我们无可选择地必须以把人放在第一位,而这个不仅仅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更不仅仅是从事自我再生产的人,而且还是包涵了全部社会关系和人文、历史、传统积淀的人。

无产阶级,如果仅仅是指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那么就很难令人信服地说明他们能够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能够完成终结资本主义,终结私有制度的任务。在这里我们郑重地把这个终结者的任务交给中产阶级。不仅仅是出于道义上倾向,更是基于很多现实的观察。中产阶级这个阶层已经成长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主流,他们手里掌握着全部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才是真正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篇宣言的最开始我们提到,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任何政治势力无法回避一种势力,但是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却是分散混乱的,他们对于自己的使命只有模糊的知觉。这正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明确表明的立场。

中产阶级宣言(4)

二、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是这样推介无产阶级的:“……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看到了机器对手工业者的排挤,机器把工人的劳动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没有特殊性,从而也就逐步丧失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价值。而工人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将会引发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种反抗起初是零星的,偶然的,逐渐变得有组织、有目的。工人组织起自己的经常性团体,并且通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大融合,大联盟,进一步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这些联合又直接催生了无产阶级的政党,担负起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作用。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的生存条件则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依赖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大工业发展,使工人的以联合取代了过去的分散状态。于是,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被从他们脚下挖去了“……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总而言之,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代表着新生产力的,社会发展的方向,是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私有制度的掘墓人和终结者。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产者顾名思义是没有财产的,在马克思看来,旧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在无产者那里已经被完全冲破。他们的家庭不再具有财产保有和继承的意义,因此他们的家庭关系得到了净化。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使得无产者失去了民族的特殊性。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而无产阶级因为没有财产权需要保护,所以他们要做的是摧毁迄今为止全部阶级社会的基础:财产的私有制度,把社会财富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财富,因此,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站在这个崇高的道义高度上,马克思勾勒出一幅无产阶级革命的路线图:首先是在国家范围内,通过选举斗争乃至暴力战争取得统治权,接着在世界范围内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财产制度。

严格的说,马克思的路线图并非完全没有成为现实,二十世纪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各地的确相继建立起了为数不少的理论上应该属于无产阶级的政权。然而在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就几乎没有再发生过重大的内战。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国内的经济政治困境,以及争夺世界资源和市场而进行的战争。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工人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并没有站在无民族界限的世界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这一边,而是坚定地站在了本国大资本家的一边,为着国家利益而战。二战后期以及结束之后,一些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了民族自觉的道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新兴的社会主义政权。这些政权虽然表面上标榜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却有着极为深刻的民族国家的痕迹,而以至于马克思所期待的无产阶级大联合并没有发生。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割断了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交流,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被国际资本剥削掠夺的程度,但是却因为资金匮乏反而更加难以有效地发展民族工业。低下的社会生产所提供的有限的供应,自然而然地为权力拥有者所操纵,从而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演变为少数官僚阶层的独裁体制与全体普通劳动者的对立。

中产阶级宣言(3)

一、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

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除了早期原始公社阶段,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领主和农奴,宗教领袖和信众,行会师傅和帮工,资本家和工人,甚至所谓社会主义国家里的官僚阶层和普通劳动者,总而言之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同时也互相依存的关系,两者不断地进行着时而隐蔽含蓄、时而公开激烈的斗争。另一方面,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生存空间,也不断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摩擦纷争,直至把大半个世界都卷入的残酷的战争。

这些大大小小斗争的结局有的只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或者是个别群体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有些却导致了整个社会形态结构的重大改造乃至参与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这种社会阶级的划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级制度。从世袭的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在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刚刚走过了它血腥的原始积累阶段:一部分中世纪的农奴逐渐脱离了对土地的依附而形成了早期的城市自由民;这个市民等级中具备了足够财力和智识的份子通过对雇工的残酷盘剥逐渐发展成最初的资产阶级。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航海的新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的表演舞台,世界各地疯狂地殖民化、与殖民地之间的掠夺性的贸易,交换手段和商品生产能力的空前提高,使得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过去那种在行会和封建领主控制之下井井有条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随着新市场出现而剧烈膨胀的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发了产业革命。现代化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集中起来;而这些工业的所有者,现代资产阶级,逐步代替了原先城市中的中间等级。

随着自然科学的突破,自然力的征服,电力和机器的普遍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电话远程通讯手段的使用,资产阶级在它最初不到一个世纪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甚至要比过去所有世代所有民族创造的总和还要多。机器大工业、航海新发现催生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又引发了商业、航海业和交通业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再反过来迫使工业生产进一步地扩张。原先古老优雅平静男耕女织的田园诗被无情地抛弃在时代的身后。取而代之的,是整个社会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摆,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而疯狂地运转着。为了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世界各地。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所有资产阶级的触角所延伸到的地方,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活动。一个工场所使用的原料可能源于及其遥远的地方,它所正在生产的商品也许将要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架上出售,而连接这些遥远地区之间物流的,是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古老的传统手工业和民间技艺遭到机器大工业的不断排挤而日益萎缩。如何赶上工业革命的大潮,建立新兴的机器大工业,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过去那种各地方,各民族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经济状态,被世界各地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交换所冲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如此,精神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随着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交通通讯手段的不断提高,原先只属于具体某个地方或者民族的观念、法律、规章制度、甚至文学、艺术作品,被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虽然传统和民族性并不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的烙印,但是它却因为各国各民族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而逐步失去了原先的神秘性和专有性。这种专有性的丧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可以说是被迫的改变,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并不一定是愉快的过程,但是它却是一切民族无可抗拒的救命稻草──拒绝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甚至意味着失去在现代社会的居留权。

资产阶级不断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创造出巨大的城市作为生产和交换的集散地。它使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日益过剩,从而不断涌入急需劳动力的城市来谋生。城市人口的剧烈增长又引发了各种新兴服务性行业,包括金融、保险、财会、法律、房地产、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性行业的高速发展。货币以从前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运行,与此同时,社会财富也日益向少数大资本家财团手中聚集,使得在率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少数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甚至可以超过落后国家全国的国民收入。人口在大城市中的迅速聚集、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商业活动和物流交换的快速膨胀,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这些就是资本主义发展上升阶段最为典型的社会形态。

从现代资产阶级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个主导了现代社会诞生的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封建国王的统治下,它是被压迫者;后来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因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成为国王依赖的对象;最终,当机器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起来的时候,它就走出了君主的阴影,成为现代代议制国家中的独占的统治阶级。而这些新兴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成为了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是革命的先锋,资产阶级提出的人权、民主、法制的政治理念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逐步取代了过去封建的、宗法的、由血缘而传承的社会等级秩序。原先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封建羁绊,被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所取代;人与神的沟通也不必再经过神父这个特殊身份者的中介而可以自由地学习圣经的话语了。总而言之,资产阶级取消了血缘的、宗教的特权,使得社会关系的准绳转化为以金钱财富来衡量。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或许很多资本主义的拥趸不能接受这幅苍白的图画,良心、道德和传统的灵光的确并没有因为资本积累的需要而完全丧失,但是它们的神圣地位却已经无可逆转地被金钱所置换了。

马克思第一个勇敢地指出,生产力是全部人类社会活动中最革命的因素。人首先必须生产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资料,人类社会才有存在的前提。迄今为止全部的人类社会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协调不同人,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分配而逐步形成的。而一旦生产方式的改变受到了来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制约,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生产力时,它就必须被打破,而且一定要被打破。经典的说法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倍受争议的哲学史观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在全球的衰退正在经历着自从它诞生以来的最低潮,但是一些试图维护现有秩序不变的人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宣布它已经死亡却只能说明他们内心深深的恐惧。

很多人对于生产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耿耿于怀:难道不是人类自身在驾驭着(生产力)这只巨兽么?人的确在有意识地主动选择,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通过思维着的大脑在主动地探索和把握客观规律。可是一旦选择了蒸汽机、航海、世界贸易,人类社会还有机会退回男耕女织的状态去么?一旦发明了火车、飞机、电报、电话,我们还能想象人们仍然会重新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么?今天,一旦大部分的人类社会活动已然或多或少地依赖于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我们还有可能强迫政府机构、国际商贸、金融证券交易再退回到打字机和纸的时代么?当我们掌握了新的科学技术,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自己,人类精神的烙印便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个人所面对的社会存在里,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当这种变化与原先的制度形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改变的一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企图维持旧的制度和生产关系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反动,也就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是这样欢呼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的:当封建制度无法再容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必须被打破,而且果然被打破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然而马克思紧接著的论述则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愤: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象一个巫师那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而马克思给出的根据,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商业危机。

经济危机的鬼影伴随着资本主义走过了由自由竞争,到高度垄断,以至于其后的宏观经济调控时代。可以说,只要自由的市场经济存在,只要最大化局部利润的动力存在,彻底克服经济发展周期性危机就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市场如果没有统一的计划和目标的指引,就必然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当一个行业或者产品具有丰厚的利润时,市场就会陷入一种难以抗拒的追逐状态而失去自律性,结果必然是过度的投资,超越一定时期消费可以承受的限度。当人们醒悟过来想要抽身而退的时候,往往已经无路可退,只能无奈地甚至破坏性地接受投资失败的后果。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这样,2000─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又何尝逃脱得了这个简单的法则?可以想见,还会有下一次、再下一次。

但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商业危机的分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已经陷入了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行将崩溃的预言却至今没有如期而至。马克思精心准备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也没有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这个行将就墓的资本主义制度以致命的一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按照马克思理论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来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的冷战中却一败涂地,苏联解体,东欧倒戈,中国也在经济体制上全面地拥抱了市场机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显示出了令人吃惊的旺盛生命力。人们不禁要追问其中的缘由。

中产阶级宣言(2)

一个时髦的字眼在全世界游荡,发酵着。无论是在老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还是新兴的亚洲四小龙,以及虎落平阳的前苏联、东欧集团,甚至在还不够发达的中国、印度、东南亚、拉美国家,几乎所有被卷入了新一轮世界经济大潮的国家,都在热切地拥抱着这个十分富有亲和力的名词:中产阶级。有哪一个国家不在吹嘘自己的经济成就时提及本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呢?又有多少人因为摆脱了贫困而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而自豪得难以自持呢?

中产阶级散发出一种稳健成熟的魅力,似乎远比小资产阶级来得更容易让人找到共鸣的频率。中产阶级在世界各地都在逐步形成气候,逐步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但是在政治上,中产阶级却一直缺乏自己明确的主张,他们在世界各地或者右倾地依附于大资本家财阀所组成的保守势力,或者和社会党、民主党人结盟主张福利社会,更大多数的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政治热情远没有他们的前身无产阶级那么高涨。这也是由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对于一个已经衣食无忧的人而言,政治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革命显然已经是不合时宜的幼稚了。

但是,无论如何,从规模上说,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任何政治势力无法回避一种势力。他们的选择将越来越代表整个地球村的意向。尽管,中产阶级的缺乏个性,也缺乏共性的弱点注定了他们入主地球村必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这却是一个谁都无可避免的大趋势!总有一天,中产阶级将不得不脱离任何的依附,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标,并且主宰自己和整个人类历史命运。

中产阶级宣言(1)

中产阶级宣言

【摘要】中产阶级这个社会阶层正在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不是象马克思所说的整个社会逐渐分化为截然对立的两极。但是社会不公仍然普遍地存在着,对他人劳动的奴役在这个私有的制度下仍然是理所应当,只是因为中产阶级的日益膨胀而使得激烈的阶级斗争变得越来越没有现实的空间。中产阶级不应该满足于从这个制度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而忽略自己的道义责任,中产阶级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把握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最终使得贯穿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阶级矛盾终止于中产阶级,从而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